2017-05-06 李佩森
中国文化报
文化产权交易市场走向成熟不能急于求成
文交所,作为历史和政策的产物,多年来见证着我国文化金融的蓬勃发展,也见证了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问题,目前我国文化产权交易领域亟须规范化、条理化、正规化。当我们的眼球更多地被利益所吸引,无论是电子盘邮币卡,还是艺术品份额化,都曾经闹得沸沸扬扬,而当喧嚣散去,回归实践理性之后,未来的文化金融应该往何处去?
文交所:看准方向 因时而动 量力而行
文交所在实践层面出现了很多问题,究其根本,无外乎是在根本认识和做法上出现了一些问题,那就是,没有很好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在生态和配套的政策支持还未充分到位的前提下,有些急于求成。忽略了产权化、资产化的正常发展阶段,直奔份额化和证券化而去,将定价模式做成了交易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又缺乏对冲机制和投资者保护机制,以致出现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事件。
邮币卡业务和电子盘是之前一段时间文交领域做得风生水起的板块,但相关配套市场机制的不成熟和不完善,使得这一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引来了不少诟病。目前包括不少业内资深人士、投资机构和政府部门在内,都不太看好这一市场的前景,邮币卡市场一些乱象的出现,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和警惕。实践证明,文化产权交易市场,需要正视其发展现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扎扎实实地做好基本功,培育土壤,锻炼团队,边试点边推进,而不是过度注重利益的攫取,在条件并不成熟的时候急于求成。
笔者认为,目前我国文交所的发展方向,应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文化产权分类价值评估的理论和实践体系的建立,化整为零,将海量的文化产权细分为物权化文化产权、无形文化产权等不同种类,并根据种类不同,确定不同的文化产权流转处置方式,如有的适合用打包授权的方式,有的适合用招拍挂模式,有的适合竞价交易模式;
二是基于文化产权的快速流转建立文化产权交易模式,重点在于构建市场化的快速流转体系,包括确权、确价、鉴证、授权、衍生开发等一系列文化产权市场化流转环节,形成运转良好、认证权威、高效流动的文化产权交易体系;
三是理顺政策与业务授权关系,理清文化产权交易的性质,是否需要特许经营?是否需要资质认证?是否需要第三方评估?是否能够与其他金融手段与工具进行有效衔接?这虽然是文交业务范围之外的事情,却与文交所的未来息息相关,不可忽视;
四是高度重视金融与资本的区别,防止投机性资本过度介入文交领域,事实证明,这部分资本专业性不足、投机性负面作用明显,与此种性质资本过度结合,可能对文化产权交易市场和产业带来不必要的冲击与较大震荡。同时,应高度重视引入产业资本、长期资本、股权资本与机构投资者、产业投资者,他们才是整个文交领域的稳定剂和中坚力量。
重视文化物权交易与制造业、电商交易平台的结合
文化产权中一个重要的门类就是文化物权,非遗、工艺品以及许多文化产品都具有具体的实物形式,发展文化产权交易不能忽视这一领域。阿里鱼就是基于促进IP的全链路运作而成立的此类交易平台,从授权开始到IP营销、销售、佣金自动分账到数据等,阿里鱼依托阿里巴巴强大的电商渠道及强大的线下制造能力,立足于市场构建起具有市场想象力的文化产权交易平台。
目前,国内政府主导、企业发起的不同细分领域的文化交易平台已遍地开花,仅仅影视衍生这块,影视拍摄器材、影视空间租赁、剧组及演员经纪、剧本创作及影视周边衍生制作等已成为一个巨大产业。据统计,好莱坞影视产业衍生品市场规模占总产值的60%至70%,仅2016年,影视衍生品产值就超过50亿美元。而我国影视行业虽然票房一路飙升,衍生品收益却一直不能突破10%。
当前,我国实体经济面临严峻挑战,部分生产能力过剩,互联网产业发展迅猛,消费升级带动的文化消费恰逢其时,如果乘势而上,将电商、实体经济的生产能力、个性化设计加工体系与丰富的文化资源有机结合,一定能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化物权交易的繁荣。在此过程中,完善和规范文化产权交易的相关孵化、产业协作、人才支撑、政策及市场对接机制,可为文化类无形资产的产权化、市场化乃至后续的IP运营开发奠定更好的基础。
以IP开发为核心的文化资本运营
我国文化产权市场的持续繁荣,离不开以IP开发为核心的文化资本运营从形式到层次的不断提升。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由“渠道为王”向“内容为王”阶段的过渡,包括BAT等在内的产业巨头,以及业内许多投资机构无不重视优质内容的打造,从内容创意、优质内容生产及分发渠道等开展了全面混战和短兵相接。不少优质的、具有较高商业价值的IP版权市场价值屡破新高,便是一个明证。而版权资本运营,也越来越成为各类文化企业、文化机构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从创意孵化、内容制作、版权发行一直到后续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其中起到关键的承前启后作用的,是文化资本运营环节,也就是以版权运营为核心的、立足于市场、连接创意前端与资本后端的市场化版权资本运营能力。其中重要的在于文化内涵的塑造、产品化思维、版权资本的形成以及高度的市场营销素养。
文化产权在其无形的权利形态孵化方面,起关键作用的无疑是立足市场的运作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的运营团队的支撑,离不开对于版权开发路径的深度洞察以及对于市场、渠道、资本支持、资源整合等不同要素的全面考量与深度结合,它既需要前瞻性的视野,又要有落地实操的素养。对于投资人而言,运营人才更为稀缺,也更显珍贵,相关的思维也亟待锤炼和培养。笔者认为,将来,以IP开发为核心的文化资本运营仍将是文化产权交易领域的关键环节。
产融结合:未来的文化金融之路
许多领先的文化产权交易及文化产业投资机构早已将目光投射到文化产权之外的广阔天地。IP作为创意的符号和产业的开端,为后续产业化开发提供了一个好的起点。如果以IP为代表的文化产权不能形成产业化开发,不能依照其文化内涵和商业潜力形成良好的产业化链,则文化产权交易也难以真正走向成熟,走向真正的产业集群。
不少私募基金和股权投资机构都十分注重对于文化产业项目的产业链考察和运营,以必要的资本撬动产业资源的整合,将其配置在市场化文化产权的周边和纵深,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实现产融资源的梯次结合,并走向未来爆发式的链条发展。对于文化产权交易和文化资本而言,只有确保从前至后贯穿具体文化产权市场化开发的全生命周期,并根据以资本撬动的产业资源来衔接其商业化道路上不断调整的文化资本运营全拼图,文化金融这一工具和手段才能真正有的放矢。
文化金融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文化资本配置的手段和工具,其核心是为产业资本服务,其归宿是不断增值的、自成体系的、以IP开发为核心的、产融结合的产业性资本,这也是未来创意资本的雏形。无论是从文化企业角度、文化产业投资机构角度,还是从文化产权交易及相关服务机构的角度来看,通过金融手段促进文化资源的产权化,进而产业化,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具有市场导向和专业功能、以文化产权的开发与增值为核心、具有鲜明产业特性与资本属性的文化资本,都是未来我国文化产权交易及文化金融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 浏览 2676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