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传:中国完全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

0.jpg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逝世。送别袁老!致敬,缅怀!您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也永远把您记在心里!请记住这位让中国人”端牢饭碗“的英雄!

 1.jpg

1994年,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布朗发表文章《谁来养活中国人》,文中最后预测: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养活中国人。

事实真是如此么?咱们就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究水稻的心路历程说起。

1949年9月1日,袁隆平考入西南农学院农艺系。著名水稻研究专家管相恒教授是他的遗传学任课老师。

关于遗传学的根本问题,曾有两个不同的学派。一是美国的摩尔根学派,另一个是苏联的米丘林学派。新中国成立初期,咱们国家把苏联当大哥,在大学里关于遗传学,只允许讲米丘林的论点。但管教授崇尚摩尔根学派,他常在课后给袁隆平讲授摩尔根的遗传学知识,并鼓励袁隆平独立思考,多作比较。

袁隆平在图书馆阅读了大量的农业著作和杂志,把二者的理论仔细对比,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为他后来进行杂交水稻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jpg2-1.jpg2-2.jpg

大学毕业后,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校当老师。参加工作的第三年,他带领学生自发地成立了一个科研小组,希望能搞出一个高产的新作物。

当时,国内推崇米丘林的“无性杂交”学说,无性杂交是什么呢?即通过营养器官结合产生杂种。嫁接是无性杂交的常用方法。

袁隆平把月光花嫁接到红薯上,嫁接的红薯一个个长得都很大。他把结下的种子收集好播到试验地里,但是这些种子却没长出红薯来。他用两年时间尝试了其他植物的嫁接,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最后袁隆平得出一个结论:无性杂交的方法不能改变植物的遗传性,继续研究下去等于浪费时间。

这时,他想起管教授讲过的摩尔根的遗传理论,便一头钻进图书馆开始系统学习《遗传学》。在阅读大量新的科技信息后,他决定把研究方向转到水稻育种上。

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和往常一样来到田里选种。突然,一株形态特优的稻株吸引了他的注意。这株水稻穗子大、颗粒饱满,用这株稻子做种子,水稻亩产量可能达到上千斤!这个发现让他激动不已。

 3.jpg

 

 

袁隆平把种子收集下来,第二年春天播种到地里。那阵子,他天天往地里跑,每天观察、施肥、除草,渴望惊人的奇迹出现,但禾苗抽穗后高低不齐,让人大失所望。

为什么会这样呢?袁隆平想了很久,突然,摩尔根的遗传学理论又一次点醒了他——只有杂交种子的后代,才有可能显示出杂种优势。水稻原本是自花授粉的植物,那株特优水稻,可能是天然的杂交水稻!他进一步推论,既然如此,我们也可以通过人工授粉的方法,利用这一优势获得高产的水稻。

4.jpg

袁隆平为这一发现感到无比兴奋!从那一刻起他下定决心:研究杂交水稻!

当时,美国科学家已成功地将玉米产量大幅度提高,墨西哥也培育出了高产的小麦品种,世界五大作物中,只有水稻在培育高产品种上停滞不前。

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杂种优势只在第一代表现明显,要想利用杂交水稻的优势,就必须年年生产大量的第一代杂交种子。而水稻是两性花,一朵花只能结一粒种子,人工杂交授粉的种子很难大批量生产。因此,杂交水稻研究成了世界公认的难题。

5.jpg5-1.jpg5-2.jpg

袁隆平用了三年时间,终于找到一个最好的办法,先培育出一种特殊的水稻——雄性不育系。这种水稻没有雄性花粉,要靠外来花粉授粉。

有了雄性不育系,把它和正常的品种混合种植,进行人工授粉,就有了第一代杂交水稻的种子。之后需要培育一种保持系,给不育系提供花粉,产生的后代仍然是不育的,这样不育系就能一代代繁殖下去。

此外,还需选育另一个品种给不育系授粉,使得不育系可以恢复正常生育,这个品种叫恢复系。 

这就是著名的三系配套。三系分别是: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

首先最重要的,是寻找雄性天然不育株,通过不育株培育出人工三系。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创意!美国、日本科学家已做过多年研究,并未取得突破性的成绩,而提出这个概念的袁隆平,当时仅仅只是一个偏僻山村的中专教师。

 6.jpg

 

 

1964年夏天,袁隆平开始寻找雄性天然不育株。在烈日炎炎的大夏天,他每天早上10点出发,天天在稻田里摸索。终于,在找寻了近半个月后,发现了第一株雄性不育株。

经过多年的研究,袁隆平发现,与不育材料亲缘关系较远的栽培稻做试验,效果要好一些,因此要从亲缘关系较远的野生稻身上寻找突破口!于是他调整了研究方案,决定进行远缘杂交。

我国的野生稻主要分布在海南、云南等偏远地区,他和助手便动身去了云南元江,边试验,边寻找野生稻。

1970年11月23日的一个上午,他的学生终于在一片沼泽地里,找到了一株雄性败育的天然野生稻!袁隆平兴奋地把这株稻子命名为“野败”,并把“野败”中的不育基因转入栽培稻,育出了“二九南1号”等不育系和保持系。

 

至此,我国第一批“野败”细胞质骨干不育系和相应的保持系宣告育成。三系中已经有不育系、保持系,就只差恢复系了,一切有了水到渠成之势。

1973年,恢复系被全国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织发现。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三系配套完成后,袁隆平进行优势组合育成了著名的“南优2号”,一种亩产超过六百公斤的籼型三系杂交水稻!

之后,袁隆平又带领团队攻克了水稻制种难题;

1986年征战两系配套法,历经十年,两系杂交水稻培育宣告成功;1996年,他又提出“超级杂交稻”的育种计划,水稻亩产从600公斤、700公斤直至2015年达到1000公斤!再次创下世界杂交水稻亩产的高产记录。

  莱斯特·布朗发表的那篇文章《谁来养活中国人》,袁隆平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复——“中国完全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

 7.jpg

 

点击下面二维码识别进入平台

开启你的阅读新方式

 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