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学习是我们终生的课题,在文化的海洋中遨游,我们定能收获意想不到的珍贵财富。
本套书单将与您一起学习传统文化,了解文化的意蕴与美感。
|01|
全面勾勒中国人生活美学的立体框架体系,再现中国人活色生香的生活美学场景。
本书讲述中国人延传上千年的生活美学传统。作者从体现华夏文明精髓的“天·地·人”观念入手,分享中国人在美食、闲居、游赏、器物等方面极富创造性的审美经验,并分析其内在的对情性、品德与人性之美的追求,全面呈现中国人宏大多彩、饶富趣味的生活美学传统。
作者作为“生活美学”的发起人,此书汇集了他多年梳理、发现和总结的经验与体悟。近一百五十幅精美图片的呈现使全书如一幅移步换景的长卷,韵味悠长的绘画、庄重的礼器、精美的佩饰融于多姿多彩的生活日常之中,这才是中国人的“审美即生活”。
……
|02|
重温诗词背后的故事,回望千年之前的美人。
甄选先秦到两汉十二位诗人的十二首诗。有诗经中走出来的美人,有叹民生之多艰的香草美人,有为爱殉情的美人,有为爱起誓的美人。
爱的模样有很多种。被诗词雕刻继而保存下来的这些深情,值得被今天的你我凝视。
……
|03|
紫锦红囊香满风,桂子姜黄化愁肠。
春秋时期,齐桓公喜欢穿紫衣,带动了齐国上下紫色的流行。紫色衣服,在当时是很贵的,用五匹素绢都不一定能换到一件流行的紫衣。为什么紫衣这么贵?我们先来看看具体的染色方法。
当时的紫色染料,主要来自紫草的根部。先高温揉搓或敲打,使色素溶解在水里,再放入纺织物里搅动,这些织物要先在碱水里泡一段时间。
一斤紫草根,在一个工人手里,半天也只能染出一块手帕大小的织物。如果想得到更深的颜色,染更多的布料,就要多次重复染色工序。
……
|04|
金音汤汤,丝弦清波,那些来自远古的声音,以山以树为梯,降至人间。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平时,我们一听到“钟”这个词汇,往往会想起张继的这首诗,自然而然地想到寒山寺里的钟,又或者是钟表的钟。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讲,钟也是一种古乐器。
我们人类物质文化的发展,要从新旧石器时代说起,那时,我们的祖先还跟青铜时代搭不上边,还没有系统的交流语言,主要的交流来自有节奏的劳动号子,慢慢地,这些号子就演进成了歌曲。
……
|05|
摄影真的算是“艺术”吗?让我们去历史的脉络中寻找答案。
摄影术最早诞生于1839年,算算已经快两百年了。它的发明者是两个法国人,其中一个叫尼埃普斯,他用自制相机,拍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桌子上的物品》。另一个叫达盖尔,他最早是巴黎歌剧院的布景师,后来因为工作原因,爱上了摄影术。
1829年,这哥俩开始联手研究摄影术。十年后,也就是在1839年的时候,达盖尔法摄影术正式宣布诞生。达盖尔本人,还趁机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商业照相机,达盖尔法相机。
……
|06|
听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爱京剧的人和还不知道自己爱京剧的人。
我们还是得从戏曲的发展开始说起。不知道您有没有留意,在很多跟戏曲有关的影视作品里,如果夸一个戏曲演员有天赋,一定会说上一句“祖师爷赏饭吃”。戏曲行业拜的这位祖师爷可来头不小,戏曲演员被称作“梨园子弟”就是因为他。他就是历史上以才情著称的皇帝,李隆基。
那时候,在长安城光化门外,有一座皇室成员专享的梨园,里面有座梨园亭,是用来进行音乐表演的地方。李隆基除了在这里自己亲自演出过过瘾外,还招了三百多名学生,在梨园里学习,梨园俨然成了大唐皇家音乐学院。所以,“梨园”也变成了戏曲的别称。
……
|07|
实用和科学,我们要。艺术和美,我们也要。
“艺术”这两个字,可能是当下年轻人最不屑的字眼,吃不能吃,用不能用,还夹杂着一股酸腐文人气。但你必须承认,我们如今宣扬的实用、科学,似乎都蕴藏着一股腐浊之气,那些所谓的政治学者、经济学者,还有不知道哪儿冒出来的哲学家、科学家,正让我们变得越来越俗不可耐。
既然谈的是艺术之美,我们就有必要来说说,什么是美感。平常,要是看见一朵颜色鲜艳的花,你会称赞它“美”,碰见一个年轻姑娘,你称赞她“美”,读一首诗或者看到一座雕像,你也还是称赞它“美”。在大多数人眼里,“美”指的就是“好看”,或者“愉快”,他们把美感和快感理解成了一回事儿。
……
“这世界好精彩,不如摆脱不必要的枷锁,去学着欣赏好了,否则,它不就跟牢笼一样,了无生趣了吗?”
——《朱光潜谈美三十六讲》
万千图书,一网读尽
扫码进入官渡区图书馆数字阅读平台
通过首页【主题书单】即可阅读本期内容
万千图书 | 一网读尽
- 浏览 1770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