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指出:“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将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保障制度执行是关键。确保制度执行有力、落地见效,重在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把好制度执行好、维护好,使其充分发挥效能、展现优越性。
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从根本上说是因为矛盾具有普遍性、客观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从实践出发、以问题为导向,如《资本论》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内在矛盾及其历史趋势。坚持问题导向推进制度执行,就要以解决问题为目的,集中力量和资源攻坚克难,化解制度执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解决问题首先要直面问题,敢于接“烫手山芋”,坚持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全面、深入认识制度执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短板。其次要善于分析问题。现实中,影响制度执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制度设计环节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不够强;制度运行环节监督体系不够健全,制度执行缺乏刚性约束;制度执行主体能力水平不够高或责任意识不够强;等等。面对不同原因导致的制度执行不力问题,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解剖麻雀,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最后要善于解决问题。解决制度执行不力的问题要精准施策、对症下药,突出指导性、针对性、操作性,既坚持解决问题又坚持简便易行,采取务实管用的方法切中要害,以有力有效的措施推动问题解决。
坚持目标导向。制度具有鲜明的目标导向。制定制度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确保在抓落实中见实效,达到特定目标。制定制度很重要,抓制度落实同样重要。如果不抓落实,只是将制度条文写在纸上、贴在墙上、锁在抽屉里,或者执行制度先紧后松、上紧下松、外紧内松,制度就落不到实处,作用就发挥不出来。制度一经制定,就要以制度执行的目标引领行动,对制度执行的每一项工作进行系统谋划,持之以恒地抓落实。坚持目标导向狠抓制度执行,一方面应树立目标意识,合理分解目标,把中长期目标分解为短期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把总目标具体化为各个地区、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组织的目标,从而科学设计实现目标的路径和举措,明确责任主体、时间进度、质量标准等,确保制度执行有条不紊、高质高效。另一方面应坚持系统思维,从全局高度、战略高度进行总体谋划和顶层设计,分清轻重缓急,抓住根本、突出重点,远近结合、整体推进,增强制度执行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形成集成效应。此外,还应增强战略定力,紧盯制度执行的目标来谋划工作内容、安排工作顺序、确定时间节点,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稳扎稳打、步步推进,确保目标如期全面实现。
坚持结果导向。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制度建设同样如此。制度在理论上行得通固然重要,在实践中行得通、有效果更为关键。因此,要以治理效能为标准检验和评判制度执行工作。在制度执行中坚持结果导向,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但也要注意防止片面强调台账管理和痕迹管理,将结果导向异化为“过程导向”和“痕迹导向”。在实际工作中,关键是要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增强监督严肃性、协同性、有效性,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把监督贯穿于权力运行全过程,有效防止制度执行中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的现象。还应构建严格的问责机制,确保权力运行可查询、可追溯,坚持权责统一,盯紧权力运行各个环节,完善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精准问责的有效机制,压减权力设租寻租空间,切实保障制度执行,充分释放治理效能。
虽然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坚持问题导向并非仅仅强调解决问题,同时要思考解决问题是为了达到什么目标、能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坚持目标导向并非仅仅强调确立目标,同时要考虑实际需要,是为了解决哪些问题、取得怎样的效果。坚持结果导向并非仅仅强调效果,同时要考虑解决了哪些问题,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强化制度执行力应善于运用系统思维,将三者统筹起来进行思考、采取行动,切实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 浏览 5890 次